欢迎光临广州之声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

搞不好,华为真要杀回欧美市场

搞不好,华为还真可能再次杀向国际市场。

而且这次凭借的不是手机,而是智驾和鸿蒙系统。

3月17日,宝马宣布和华为达成合作,未来将加入鸿蒙生态体系,不仅要推出鸿蒙系统的BMW数字钥匙My BMW App,还准备将HUAWEI HiCar搭载在中国的车型里。



曾几何时,华为和鸿蒙还是襁褓中的孩子,如今却成长到让国际豪车巨头们心甘情愿加入的地步。

那只能说明一件事,就是在华为汽车业务和鸿蒙生态的联手之下,已经彻底杀疯了。

搞不好,未来还可能借此机会,再次杀向国际市场。

在两年前,谁能想到华为会做到如此地步,谈到自动驾驶,大家都还在说特斯拉领先全球,而谈到系统,还在说鸿蒙能活着就好,更不用说在汽车上应用鸿蒙生态了。

现在呢?全都在抢着和华为合作。

宝马就不说了,在BBA里已经算是很保守的了。

早在宝马之前,奥迪就已经全面押注华为智驾了,2024年,奥迪A5L就搭载了华为智驾,2025年,更是宣布旗下全系车型将使用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。



可以说,奥迪将中国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了华为身上。

相比起奥迪这个先例,宝马还真就不算激进。

不过,要说最早与华为合作的却是奔驰,2021年时,奔驰就与华为达成了一个快应用的合作,只是当时的华为智驾和鸿蒙远远没有现在强悍,奔驰也是浅尝辄止。

也就是说,BBA已经被华为拿下了一半。

其实不止BBA,国际巨头有一个算一个,就没有不希望与华为合作的,这可不是我乱说,而是这种合作绯闻实在太多了。

多到有些出乎人的意料。就拿丰田来说,去年4月份,就传出丰田自动驾驶将使用华为零部件。

这是相当离谱的。

因为丰田的CEO丰田章男不止一次说过,中国电动车路线没用,在十年之前,更是说只有自动驾驶在比赛中打败人类,丰田才会开始研发自动驾驶。



而现在丰田不仅要造电动车,还要将自动驾驶交给中国企业。

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?

但就是这么离谱的绯闻,丰田也默认了,而且还传出更劲爆的消息,那就是第9代凯美瑞将搭载华为车机系统。

那就只能说明,搭载华为智驾,丰田真的认真考虑过了。

除此之外,日本本田和韩国某亚也有和华为合作的绯闻,本田是打算上华为智驾,而某亚就有意思了。

要知道,当初他们高管可是对着中国贴脸开大,说起亚有的是钱,不怕竞争,现在呢?他们也准备尝试与中国车企合作,其中就有华为。



为什么华为能征服这么多国际巨头呢?

原因很简单,因为华为能给的更多,我总结了一下其中三点非常重要。

第一点就是华为选择性太大了。华为有三种合作模式:一种是只卖零部件的供应商模式,一种是采用华为造车方案,自己造车的HI模式,还有一种是华为全面介入的智选模式。

也就是说不管你有啥需求,华为都能够满足你。

这种合作方式有且只有华为有实力做到。

电动车技术有三电、智能座舱、智能底盘、车机系统、自动驾驶等等,技术种类非常多,大部分车企只能自研其中的一部分技术。

但是华为啥都有,不仅关键软硬件全部自研,就连底层的大模型、计算中心也有,你缺啥,华为就能给你补啥。

就比如BBA来说,为啥他们三家和华为合作力度不一样?其实他们是有自己战略的,徐徐图之,比如奥迪在2024年,只是奥迪A5L上搭载华为智驾,尝试过后效果不错,2025就全面上架华为智驾了。



宝马也是如此,目前还只是上鸿蒙生态,如果效果好,他们不会介意更深入合作。

这是合作方式多的好处,试一试,万一成了呢?

第二点就是:华为品牌背书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有些车企哪怕只是用了华为一个零部件,也要大肆宣传?

这是因为华为拥有非常多的拥护者,品牌价值在中国说第一,没人敢说第二,别看网上很多人黑,但现实里大家就是认可华为的。

因此啊,很多车企和华为合作,就是找一个技术背书。

第三点就容易被大家忽略了,那就是鸿蒙生态系统。

大家应该都知道,现在是万物互联的时代,汽车和手机要高度互联互通的,而华为手机用户在中国质量是最高的,不仅数量多,而且都是高质量高收入群体。



这些人普遍都拥有汽车,而且也用惯了华为手机。

而鸿蒙操作系统,可以完美将手机和汽车互联互通,还有数万款应用搭载,也就是说只要选择了鸿蒙生态,那么车企就不用再费尽心机去开发操作系统和应用了。

鸿蒙系统从一个华为奋力抢救的业务,如今已经成长为华为的护城河了。

当初余承东说,因为美国的制裁,国际车企不敢与华为合作,更不敢把灵魂卖给华为,但是现在华为做到了,有了国际车企做背书,未来华为手机、华为系汽车还真有可能再次杀向国际市场。

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广州之声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广州之声 gzh.tjxsju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